义务教育新教材小学常识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常识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从中可以看出,对事物探究的主动权应该在学生的手里,他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因此,随着我校课改的不断改深入,常识课改也在默默的进行着。它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使学生在观察能、动手能、想象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诚如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理念都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迎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认为在常识教学中也应注重“小组讨论”,发挥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就谈谈我在常识课堂教育中关于“小组讨论”的一些看法:
一、小组讨论的作用
小组讨论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某一问题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取得同伴理解、指正的一种探究方法。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一种活动。在常识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能回答老师问题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如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言,我认为“小组讨论”是最佳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小组的讨论,给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机会,而且在相互的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自己的认识,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也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越来越精彩。因此,“小组讨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 “小组讨论”的引入
良好的导入,能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为此,教师要用亲切、优美的语言去沟通师生的情感,富有吸引力的谈话,可以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去讨论某一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想好如何引入问题。如在教学《植物与能量》一课时,我提问学生:“谁知道能量来自哪里?”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肯定能说:“我知道。”孩子们都急着回答,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这些能量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就会争先回答。接着教师可出示问题,如:我们吃的食物哪里去了?汽车加的油哪里去了?请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另外,教师的一些实验演示、先进的多媒体,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问题,并能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话,我想气氛一定很活跃。
三、“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可以说是常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不断矫正,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是体现每个人的价值,体现集体智慧的最好时机。“小组讨论”组织得好,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课堂上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学之间的互相争论、各抒已见,会使课堂上的气氛达到高潮。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应注意它的灵活运用。具体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讨论的顺序
在常识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提出讨论,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能恰如其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讨论为教学目标服务。这里我谈三种顺序:
第一、课前先自学后讨论。小学常识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是比较广的,而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是比较狭窄的。因此,在上课时如果直接让他们讨论,那么,所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限的。正如我在上六年级常识课中的历史部分时深有感触。学生对历史的人物、事件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要想让他们讨论,可以说只是空对空。所以,我认为在讨论前先要让他们从书本上、电视上获得一些知识,然后才能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在教学《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中,先在上一节课下课前布置预习,看看你看了课题想了解一些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看书和课外资料,课上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他们由于收集一些知识,讨论起来人人都有话可说了。
第二、先实验后讨论。兰本达教授说过:“材料很容易引起期望,如果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意想不到的现象促使人们提出问题,更深地卷入和产生感情。”因此,在常识教学中,可给孩子们一些材料,让他们自行去实验探究。并从实验中得出一些看法,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各抒已见,综合得出一些结论。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先给学生电池一节,导线若干,铁钉一颗,和一个盒子(内有若干根大头针、塑料小棒和铅笔芯)。并提问:“谁能利用这些材料把盒中的大头针从盒内取出来?”针对这些材料学生肯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动起手来也更加有劲。这时我开始巡视观察,等学生做完实验后,再组织讨论:“你是怎么把大头针吸出来的?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从而了解电磁铁的性质。
第三、边实验边讨论。在小学常识课教学中,学生的讨论往往基于现有的知识,而有的新知识,尽凭书上的一些理论,学生是很难掌握的,这就需要用直观的实验来进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全面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在快乐的气氛中思考分析问题,最终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先给学生一根狗尾草、蒲公英和一些树枝(不同种类)。让孩子们小组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孩子们边观察边讨论问题,最后获得一些新知识。
2、讨论的组合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有差异的,组合后的小组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调拨组合。我认为组合的方法很多。第一,可分成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把班中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要求每组中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之间的讨论有竞争力,效果也应该是不错的。第二、可分成二人一组的讨论。这样就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说话,同时又能节省时间。第三、可分成六人的自由组合组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要好的朋友坐在一起,可以使平常少言语的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讨论起来也热闹一些。
3、讨论的内容
内容来源于课本,也来源于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不拘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说出来。如在探究的实验课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自行发表意见,最后取得一致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多少,小组长指定任务分配加以讨论。如每个小组有六人,教师出了六个问题。小组长指定每一个人负责一个问题。在讨论时,问题的主讲者除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外,还应积极听取他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以达成共识。同时自己也应该认真参与别人的问题。
四、讨论后的评价
在常识课堂教学中,讨论是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维的最佳办法,也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最佳时机。讨论后,答案也许是各不相同,但我们要正视这些答案。只要有闪光的地方,就要加以肯定。就是讲得差一点,也要以鼓励为主,使孩子们在以后的讨论中更加积极。在我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在谈到看了《时局图》的感受时,我让学生自学该段并进行小组讨论,而后我让他们回答。有的讲得比较好。但有的学生用整段文章来回答(我记得那位学生只说了一句话),我先是加以肯定“很好”,而后我再加一句:“能不能再多一些,那样就更加好了。”那位学生听了,笑咪咪的。当时,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振奋,相信他以后的回答会更加积极。果然不出我所料,在以后的课中,他举手的积极性超过了以往。
总之,“小组讨论”在我校课改中,常识教学中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所接受。它既能符合展现自我的发展方向,也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大好舞台。为了常识教育的改革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地去探索吧!